“西风残照,汉家陵阙。”
1300年前,李白立于乐游原的荒凉之巅,
挥洒着深邃历史情怀的笔墨,
描绘出眼前那暮色沉沉的景象。
彼时,雄壮豪迈的大汉帝国已成过往云烟,
仅剩下霸陵陵寝前的汉阙,
孤寂地矗立于凛冽西风之中。
冯焕阙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王家坪无铭阙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2009年,渠县被中国文物学会正式命名、授牌为“中国汉阙之乡”。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渠县,位于四川省东部,隶属达州市,三面环山,东北高、西南低平,为川东北丘陵大县。渠县古称“宕渠”,明朝洪武九年(1376)定名渠县,是“賨人故里、賨国古都”。
制图@超级乡村研究所
阙的雏型是古代墙门豁口两侧的岗楼,在人们能够建造大型门屋后,便演变成门外侧的威仪性建筑,防御功能逐渐减弱,而仪式性功能逐渐增强。到了汉代,阙逐渐演化成一种象征礼仪和地位的礼仪性建筑。
在汉代,除皇家外,只有太守级别以上的官员,才可以拥有墓前立阙的资格。但到了汉末,许多富有的乡绅也开始建阙,以彰显财富。
作为现存最早的地表建筑,汉阙在我国建筑史上也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有石质“汉书”之称,被誉为我国古代建筑的“活化石”。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渠县是全国汉阙数量最多、分布又最为集中的地方。境内共有汉阙6处7尊,集中分布在渠县岩峰镇至土溪镇的古驿道旁,他们分别是冯焕阙、沈府君阙、蒲家湾无铭阙、王家坪无铭阙、赵家村东无铭阙、赵家村西无铭阙。
渠县汉阙大多仍完整保留着阙基、阙身、阙楼、阙顶等构件。
赵家村西无铭阙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身处汉阙之乡,如何让孩子从小就熟识和热爱家乡的这些宝贝,认识到它们的价值,是渠县第一小学的美术老师李建琼,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事情。
参观博物馆,是李建琼想到的,让孩子们对汉阙产生兴趣的第一步。
2022年,中国汉阙文化博物馆改造升级,利用三维技术,让文物“活”了起来。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在博物馆里,同学们站在电子屏幕前,对阙的各个部分都能明确指出。一位同学还体验了在屏幕上“搭建”阙,从阙身开始,然后是枋子层、介石层,再到斗拱、阙顶,一座完整的阙跃然而现。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点击屏幕、互动体验,是孩子们喜欢的一种学习方式,博物馆现代科技的加持,让孩子们对阙有了更深的认知。
为了让孩子们进一步掌握汉阙的知识,李建琼决定趁热打铁,带他们实地观摩。
在渠县6处汉阙中,有一处最为难得——沈府君阙,是唯一的双阙俱存者。李建琼带孩子们参观的便是此处。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沈府君阙,为墓阙,位于渠县土溪镇汉亭村,约建于汉安帝延光年间(122-125年)。两阙皆通高4.85米,两阙主体相距21.78米。建筑形式相同,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为完整的石质仿木结构建筑。
沈府君阙阙身,正面上刻朱雀,下刻饕餮,中刻铭文。左阙铭文“汉谒者北屯司马左都侯沈府君神道”,内侧高浮雕青龙衔璧绶,挣扎向上,奋欲腾飞;右阙铭文“汉新丰令交阯都尉沈府君神道”,内侧为白虎衔璧绶,跃跃欲试,给人以动感。
沈府君阙右阙左侧面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纵横交错的枋子层,介石层和斗拱层均有雕刻,神话故事中的西王母、玉兔、蟾蜍、九尾狐、三足乌等神灵异兽皆在,细腻逼真。
沈府君阙右阙局部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高峨雄伟、形制古朴的沈府君阙让同学们十分兴奋,他们满怀新奇,到处观察、寻找,没想到,还真让他们有了新发现。
“哇,有印章。”在沈府君阙一旁散落的石砖上,同学们发现了一枚印章。
李建琼也十分惊讶,自己来过这里许多次,也不曾发现过印章。仔细观察后,这枚印章布白规整,不同于秦印自由洒脱的风格,李建琼认定这是一枚汉印。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同学们好奇地问,这是谁的印章?李建琼说出了自己想法,她猜想,这大概是制作者留下的印记。
意外的发现,让孩子们欣喜若狂。看到大伙儿兴致高昂,李建琼又带领他们来到了著名的冯焕阙。
冯焕阙,位于渠县土溪镇汉阙社区,建于公元121年,坐北朝南。原为双阙,现存左阙主阙,是渠县6处汉阙中唯一能判断确切建造年代和明确墓主的阙。
这一汉阙的主人冯焕,曾任东汉幽州刺史,在《汉书》中也有记载。
冯焕阙 图源/中共渠县县委宣传部
冯焕阙,通高4.6米,由阙基、阙身、阙楼、阙顶四部分组成,是一座完整的仿木结构建筑。
冯焕阙阙身亦有铭文和浮雕,阙身铭文的书法是东汉中晚期隶书的代表作,字体取斜势,开张瘦劲,飞动清朗。书法艺术家杨守敬曾称:“冯焕一阙,尤飞动。”
与其他汉阙相比,冯焕阙风格简洁朴素,造型优美,独具一格。梁思成1939年来到渠县时,对冯焕阙赞叹不已,称其“简洁秀拔,曼约寡俦,为汉阙中唯一逸品”。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在李建琼看来,冯焕阙最美的地方就在于其形态结构,阙身、阙楼的比例,正好符合中国传统的三分法结构。
在老师的引领下,同学们被汉阙之美深深吸引,纷纷拿起画笔,对冯焕阙开始了临摹。细致的观察、认真地下笔,一笔一画中,汉阙的美已经在同学们眼中“活”了起来。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现场体验,让同学们对汉阙的了解更加深入。回到课堂,李建琼又带着同学们通过搭模型的方式,让汉阙在手中重现。
首先,准备两张同样大小的硬纸板,一张做底板;在另一张的版面上画出汉阙的各个部分,剪下来,然后贴在底板上。
课堂上,每位同学都很认真地在制作、搭建汉阙。底板即为背景,可以画出天空、草地;制作的汉阙,可以写上它的名字;阙身部分的铭文同样可以写上去。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把古老的汉阙引入小学的美术课堂,这也是李建琼因地制宜、普及家乡文化的一种方式。她把自己多年来对汉阙的考察、感悟,编写进了校本教材《渠县汉阙》,讲给一届又一届的同学们。
回忆起多年来的教学经历,李建琼印象特别深的是一次公开课上,当孩子们看到残破的汉阙时,都哭了起来。这让李建琼动容不已,她想,孩子们对汉阙的心疼和重视,很可能会成为他们以后去保护汉阙的契机。
图源/北京发现纪实传媒纪录片素材库
多年来,李建琼通过多种方式,让孩子们了解汉阙,爱上汉阙,目标不止于知识的传播,更是情感的唤醒与价值观的塑造。
她希望能激发出孩子们对汉阙文化的热爱,更希望孩子们懂得珍惜与承担,让这份对传统文化的热爱成为他们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共同守护这份宝贵的民族记忆,延续中华文化的璀璨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