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充分发挥道德模范榜样引领作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精神支柱、树价值标杆、育时代新人,中央宣传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评选表彰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按照优化英模人物宣传学习机制的要求,评选表彰活动面向城乡基层、各行各业广泛推荐人选,经过逐级审核、集中公示、投票评选、隆重表彰等程序,推出一批事迹突出、品德高尚、社会认可的道德模范。
评选表彰活动现已进入候选人公示环节。经主办单位严格审查,共确定第九届全国道德模范候选人299名,其中,“助人为乐”类63名,“见义勇为”类58名,“诚实守信”类59名,“敬业奉献”类65名,“孝老爱亲”类54名。12月16日至20日,候选人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集中公示,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中国军网、光明网、中国经济网、中国文明网、中工网、中国青年网、中国妇女网同步公示。
四川这些人上榜公示名单,一起来看:
李月莉
李月莉,女,汉族,1965年6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资阳市雁江区农业农村局退休职工。
13年来,李月莉免费教授20余名困难家庭孩子学习二胡;9年里,她义务教授特殊学校100余名残障孩子克服困难、练习音乐,用一把二胡让这群孩子实现自我价值。
小学时的李月莉对二胡“一见钟情”,但因家境贫寒,父母只能给她买一把便宜的二胡。几年后,李月莉的二胡被一场洪水冲走。2010年,李月莉在名师指导下重新学习二胡,通过刻苦钻研技艺,她在“华乐之韵”国际二胡大赛等大型比赛中获奖。2011年,一个孩子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次演出结束后,一名叫小峰的小学生向李月莉表达了想学二胡并登台演奏的愿望,但因家庭困难,无法实现。“不能让我曾经的遗憾再发生!”李月莉想起儿时的经历,决定成立工作室,从事二胡公益教学。13年来,她免收困难家庭孩子学费、赠送二胡和教材、免费提供伙食,自费带领学生到北京等地参加夏令营和公益培训,参加演出。
李月莉不只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多年来她累计免费教导视力、智力、肢体障碍等特殊学生114人。相较普通孩子,特殊学生学起来难得多,但李月莉说:“只要你们坚持,我就不会放弃!”在教学中,她耐心细致,每一个音符、每一个动作都反复教唱、演示;在生活中,她为孩子们按摩僵硬的手指,提供免费餐食;她用心钻研“一指练习教学法”“快乐二胡教学法”等方法,帮助孩子们更快、更好地掌握学习技巧。目前,李月莉已指导6名残疾学生在比赛中获得奖项。
同时,李月莉免费为26名精神疾病患者提供音乐康复治疗;兼任多所学校的二胡外聘教师,且不收取任何费用;免费招收困难家庭学生、残障学生,且免费提供二胡;组织志愿者深入农村、学校开展公益演出130余场次,惠及15万人次。
李月莉荣登“中国好人榜”。
陈怀炯
陈怀炯,男,汉族,1944年10月生,四川省雅安市天全县中医医院原院长。
行医六十余载,陈怀炯治疗患者100余万人次。他将祖传诊所和配方无偿捐给当地政府,带出一大批中医骨科专业医疗骨干,推动陈氏骨科医术惠及甘孜藏族自治州等少数民族地区。
多年来,陈怀炯保持着和衣而眠的习惯,以便随时接诊患者。退休前,他每天工作近12个小时,退休近20年来仍然坚持每天工作7小时。2017年,天全县中医医院成立“名中医工作室”,他带领36名该工作室的医务人员每天诊治门诊患者1500余名。
在陈怀炯的一再坚持下,天全县中医医院骨伤科门诊挂号费仅收取1元,至今已逾17年。仅此一项,2023年帮助患者节约医疗费用100万元以上。他运用祖传秘方结合现代医药,研制出陈氏膏、散、丸、酒剂系列药物,且药物费用低廉,仅几十元便让许多骨伤患者痊愈。60多年来,他为贫困患者减免费用50万元以上,赠送研发的膏药1万余片。目前,医院已成为三级乙等中医医院,年门诊量50余万人次,是“四川省十佳中医医院”“四川省重点骨伤专科医院”。
陈怀炯打破“传内不传外”的祖训家规,先后把家传医术传授给460余名医学骨科后辈。他的核心诊疗技术之一“小夹板固定术”,让很多患者免除开刀手术的痛苦。他在医院增加藏语提示牌,方便少数民族群众就医。他推动医院同甘孜、凉山等地衔接,投入20万元资金开通异地就医即时结报系统。同周边众多医院组建骨科联盟,目前已为少数民族地区培训骨科人才60余人,每年跟班带训少数民族地区的医院骨科人才30余人次。
陈怀炯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四川省道德模范等称号,其家庭被评为全国文明家庭。
冉体兰
冉体兰,女,汉族,1976年8月生,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回马镇文武村村民。
冉体兰从大货车车轮下救出一名两岁幼童,自己却失去左臂。生死关头,她毫不犹豫冲上前,不仅挽救了一个幼小的生命,更挽救了一个美满的家庭。
2022年10月2日14时57分,冉体兰在247国道边自家门店附近与邻居聊天时,突然看到一名两岁幼童横穿公路,一辆大货车正向幼童方向疾驶而来。千钧一发之际,冉体兰没有丝毫犹豫,挺身而出、飞奔上前,在幼童被卷入车底前,一把将幼童拉回并护在怀中,自己却与行驶中的重型货车发生了激烈碰撞,当场昏迷过去。事后经检查,幼童仅受轻微皮外伤,但陷入昏迷的冉体兰出现多处伤势,右臂皮肤撕裂,左臂完全粉碎性骨折,后被截肢。
“孩子才两岁啊,那么小,一只手臂换一条命,值了!”“我当时什么都没想,跑过去拉住他背后的衣服把他拽了回来。幸运的是,还好把他抓到了。”这是冉体兰在事后面对大家关心和记者采访时反复说的几句话。冉体兰的救人事迹引起媒体广泛关注。
在左邻右舍眼中,冉体兰是个乐天派、热心肠。邻里有事,她都会积极帮忙,是大家眼中的“好大姐”。她的家庭是令人羡慕的美满之家,她也是婆婆眼里的好儿媳。
冉体兰荣登“中国好人榜”。
杨光银
杨光银,男,汉族,1982年4月生,中共预备党员,四川交运众城物流有限公司驾驶员。
地震来临时,杨光银不顾自身安危,在生死关头果断驾驶重型罐车挡住崩落的山石,为他人筑起生命“屏障”,勇救7名工人,自己却身负重伤。
2022年9月5日12时52分,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泸定县发生6.8级地震,此时杨光银正驾驶着满载水泥的重型罐车往泸石高速TJ7标3号站卸水泥,注意到山体晃动和碎石滚落,瞬间意识到地震来临。他发现右前方路边有几名工人正在砌堡坎。一边是不断滚落的石块,一边是湍急的河流,狭窄的施工便道上,工人们无处可躲。生死关头,他不仅没有加速离开,反而把罐车停到工人身旁,用50吨重的车身筑起了一道“屏障”,阻挡着不断飞落的石块。罐车刚刚停稳,一块巨石便砸中车头,把驾驶室掀开了一条大缝,车身瞬间变形。他不顾自身伤势,从变形的驾驶室迅速爬出,朝着工人大喊:“大家快跑,快往平地那边跑!”仅仅几秒后,山体发生大面积滑坡,施工便道被完全掩埋,水泥罐车被砸得面目全非。但正是罐车的保护和杨光银的正确指引,为工人们争取了宝贵的逃生时间。最终,杨光银左臂和肋骨骨折、腰椎横突、肺部挫伤,但换取了7名工人的生命。
杨光银母亲年迈、女儿尚未自立,他深知作为家中顶梁柱,自己的平安是家人最大的惦念。他认真学习安全知识、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坚持文明驾驶,6年驾驶生涯中,从没有发生过一起交通事故。但在危难之时,他毫不犹疑地作出了选择,挽救了更多生命。
杨光银荣获“最美货车司机”、2022感动交通十大年度人物等称号。
张崇鱼
张崇鱼,男,汉族,1938年7月生,中共党员,四川省巴中市川陕苏区将帅碑林纪念馆终身名誉馆长。
张崇鱼历经30余年,先后175次、行程80余万公里拜访6000余名红军将士及亲属,搜集到16.8万余名全国各地的红军和烈士名录,与团队前后收集、整理了3亿余字红军史料,建成全国最大的红军碑林。
张崇鱼出生在四川巴中,自幼听着父辈们为革命事业浴血奋战的故事,对红军有着特殊的情感。1992年,张崇鱼参加一个纪念活动时了解到,红军将士很多人尸骨无存、无名无姓。他暗暗立下誓言:“为红军树碑立传,让后人铭记!”在即将退休之际,张崇鱼怀揣仅有的800元积蓄,走出了搜集红军资料的第一步。
张崇鱼向全国发出3000多封信函,寻找老红军线索。1993年,在四川省政府批准建立“川陕苏区将帅碑林”后,张崇鱼和志同道合的同志一起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先后征集到题字题词500余件,红军史料3000余册,红军将士的简历、手迹5000余件,照片2万余张,收集纪念物品1万余件。经过10余年努力,2005年7月,川陕苏区将帅碑林正式落成。
如今,86岁高龄的张崇鱼还经常受邀前往各地讲述红军故事。每逢清明等节日,他都坚持驻守在碑林,为前来瞻仰、吊唁的群众详细讲解。为了把红军故事传承下去,他一有空就去纪念馆为讲解员进行义务培训,推动策划“红领巾讲党史”志愿服务项目,编撰《将帅碑林碑文集》《红军将士作品选》《红军故事集》《百岁老红军传奇生涯》等46本作品。他说:“不管吃多大的苦,受多大的累,都会当好碑林的守护人。”
张崇鱼荣获四川省道德模范称号,荣登“中国好人榜”。
陆相东
陆相东,男,汉族,1966年1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天华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
陆相东带领企业诚信经营,先后融资1.2亿元,让四川天华股份有限公司实现了从濒临破产到大幅盈利的华丽转身;在遭遇极端高温天气时,他让电于民停产半月,带领员工克服困难仍按时供货,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诚信是金的真理。
2016年,为了挽救濒临倒闭的公司,陆相东向银行贷款1000万元,然而这笔钱仍未改变公司的困境。转机出现在2016年10月,某贸易公司曾与天华公司签订总价1200余万元的1万吨尿素合同,即使后来市场上涨价40%以上,陆相东仍坚持执行原合同。此举赢得了业内信任,该贸易公司先后累计向天华预付8000多万元货款,此外还有其他经销商把预付款打给天华公司以获得优先拿货权。2018年,天华公司扭亏为盈。在陆相东的主导下,天华公司从2019年开始,用4年时间还清了债务,2022年实现利润总额10.5亿元的目标。
陆相东带领公司诚信经营、锐意进取。2019年,公司某生产装置出现了问题,陆相东采取“三班倒”抢修的方式,提前7天完成检修任务。恢复生产后,公司多支出运费225万元,变船运为车送,保证了按期供货。
2021年9月,在陆相东的倡议带动下,公司捐款300万元支援泸州地震灾区。2022年8月,泸州市合江县气温频频突破40摄氏度,许多地方水电时断时续,公司响应号召,让电于民。他带领干部员工克服停产半个月的困难,采取请客户动用自家的原料储备、调配运输途中的货物统筹处理、电力恢复后满负荷生产、改变运输方式等措施,避免了客户的损失。
陆相东荣获四川省诚信企业家称号。
马均
马均,男,汉族,1963年5月生,中共党员,四川农业大学水稻研究所教授。
马均潜心从事农业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育工作30余年,以实际行动践行使命担当。
针对四川盆地弱光寡照、水稻产量受限的情况,马均和团队通过长期技术攻关,研发出了多项关键技术,大幅提高水稻单产。从上世纪90年代初期,研究如何提高粮食产量,到高质高效种植,再到推动水稻种植节能减排,马均的研究课题不断更新,获得了较为丰硕的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奖励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成果总计应用超2.8亿亩,新增稻谷115.19亿公斤,新增社会经济效益278.2亿元。
马均矢志强农兴农,数十年如一日专注于水稻栽培研究,日晒雨淋、反复试验,克服种种困难,突破重穗型杂交稻的高产机理及其稀植优化生产技术,让每亩稻田节省种子30%至50%、增产30至120公斤。通过多年努力,马均及团队联合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等在眉山首创的水稻“一优两高”模式为稳粮保供、助农增收提供了可复制的经验。
在经历栽培研究经费紧缺、人才大量流失、专业前景黯淡的艰难时期,马均仍秉持“农业研究要甘坐冷板凳”的信念,身体力行扎根田间,培养出一大批知农爱农、勇于实践、甘于奉献的“三农”人才。
马均荣获“农业科技入户先进农业科研人员”等称号,被授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纪念章。
郭汉中
郭汉中,男,汉族,1968年12月生,四川广汉三星堆博物馆文物保管部副部长、文物修复高级技术工。
郭汉中秉持工匠精神,专注考古文物修复事业38年,发明塑形雕刻、浇铸铜铸件等先进的文物修复工艺,修复6000余件珍贵文物,“重现”华夏辉煌古蜀文明。
1987年起,他正式参与三星堆祭祀坑出土文物修复工作。三星堆博物馆“镇馆之宝”一号青铜神树,是世界上已发现同一时期最大的单体青铜文物,出土之初是200多块的青铜残段。郭汉中在传统的锡焊法之外,又研发了铆接、灌注等办法,历时6年,终于让近4米高的青铜神树涅槃重生,恢复了3000年前的风采。
2019年末,三星堆启动新一轮发掘,祭祀坑的象牙提取成为难点。为避免糟朽的象牙断裂损坏,郭汉中创造性地采用给象牙打高分子“绷带”的蜡模固型加固方式,让上百根珍贵的象牙全部安全出坑。2020年3月,三星堆遗址祭祀区新一轮考古新发现进行现场直播。在全国观众注视下,郭汉中将3号祭祀坑内的青铜大口尊提取出坑,整个过程一气呵成,文物安全无损。
作为省内青铜文物修复“带头人”,郭汉中还负责了十多项省市级文物修复项目,承接修复省内各大博物馆的各类文物3000余件。郭汉中不遗余力向年轻同志传授文物修复知识和实操技术,培养了一批文物修复技术人员;先后发表《3D技术在文物修复中的应用》等论文,填补了国内多项文物修复技术空白。
2022年,郭汉中带领团队成立了文物修复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馆内藏品保护修复课题研究,还积极参与实施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可移动文物预防性保护项目。
郭汉中入选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
蔡小彬
蔡小彬,女,汉族,1988年9月生,四川省内江市威远县连界镇国防村村民。
在儿时,蔡小彬的亲人相继离开,她与奶奶相依为命。结婚时,她提出的唯一条件是“带着奶奶出嫁”。30多年来,蔡小彬用爱诠释人间真情,奏响了一曲“你养我小、我养你老”的动人赞歌,她与奶奶的祖孙情在当地传为佳话。
在蔡小彬9岁时,爷爷和父亲相继去世,母亲不堪生活重压而改嫁,奶奶靠务农养活自己和她,供她上学。奶奶的慈爱与坚强,不仅抚平了蔡小彬幼年双亲缺失的遗憾,也让蔡小彬养成了自强自立的性格。当大多数孩子还在父母身边撒娇的时候,蔡小彬已早早地挑起了生活的重担,17岁就在附近的镇上打工,靠双手养活自己。
后来,因不放心年近八旬的奶奶独居,蔡小彬回村守在老人身边。到了适婚年龄,她对夫家没有过多的要求,只提出要“带着奶奶”。婚后,两个女儿相继出生,蔡小彬既要照顾女儿,又要照顾年迈的奶奶,家中十分拮据,只能靠丈夫外出打工赚钱。老人年事渐高,腿脚不便,近年来越发不记事,几乎失去生活自理能力,蔡小彬贴身照顾奶奶,毫无怨言。为了方便奶奶看病就医和两个女儿读书,蔡小彬从乡下搬到镇上租房住,一间10多平方米的门面房便是四代人的栖身之地。蔡小彬的家在哪里,奶奶就在哪里。家虽贫寒,一家老小却其乐融融。
日复一日,蔡小彬对奶奶的呵护和照顾从未减少,孝心也深深地感染着女儿们。两个女儿从小就目睹妈妈是怎样照顾太奶奶的,她们也学会了很多照顾太奶奶的“技能”,与妈妈一起给太奶奶擦身、洗澡、梳头;太奶奶拉脏了裤子,两个孩子不嫌脏,拿起就去洗;吃饭时,会先想到喊老人,把碗端到老人手上;出门时,两姐妹一左一右搀扶着太奶奶;闲暇时,会给太奶奶表演节目、讲故事……太奶奶总会被逗得咯咯笑。每当看见这样的画面,蔡小彬心里都会涌起一股暖流。蔡小彬以朴实无华的行为、真挚的感情,诠释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蔡小彬荣登“中国好人榜”。
来源丨人民日报、川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