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9日晚,“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第二届民族音乐周“五彩云霞共欢歌”民族音乐盛典震撼开场。来自汉族、蒙古族、拉祜族、维吾尔族、彝族、鄂伦春族、朝鲜族、回族、苗族、壮族、哈尼族的演员们上演了一场精彩绝伦的民族歌舞“精神大餐”,在冬日里掀起一场热情似火的“邀请赛”。
不同民族的音乐“同台竞技”,既是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也是民族文化的交往融合,展示出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精神风貌。
“听见绿水青山”民族音乐周连续二届落户凉山,是看中凉山文化艺术哪些优势?重点布局哪些领域?未来发展潜力如何?带着这些疑问,凉山州新闻传媒中心记者深入交流了解背后的故事。
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
从孩提时代,音乐与舞蹈便陪伴着凉山儿女。不管是放牧、耕作,还是丰收、过节,在这里,歌舞都能串联起每一颗激动的心。或许,在曾经的南方丝绸之路上,来来往往的马帮、商旅,就曾因这些歌声而驻足……
山鹰组合演唱的《七月火把节》传唱甚广。
凉山儿女能歌善舞,曾创作了很多经典的艺术作品。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凉山州歌舞团第一部原创话剧《奴隶之歌》三进中南海、四进人民大会堂。《人民日报》以“大凉山上一枝花”为题广为宣传,被赞“民族歌舞,北看延边,南看凉山”。
凉山是音乐的天堂,舞蹈的乐土。凉山人创作的大量民族音乐歌曲在云贵川广泛流传,传唱至今。
在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插曲《情深谊长》,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彝族人民对红军战士的深情厚谊。
1973年,大型舞剧《奴隶颂》赴成都演出,被列为全省重点剧目。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凉山歌舞也有了飞跃式发展,创作的男女群舞《快乐的啰嗦》《喜背新娘》、女子独舞《红披毡》、女子群舞《席勒的红裙》等分别获得“中华民族20世纪经典舞蹈作品金奖”“全国第一届少数民族文艺汇演优秀奖”“荷花奖金奖”等奖项。
大型彝族风情歌舞《燃情大凉山》获四川省第六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编剧、导演、音乐、表演、舞美五项金奖;月琴弹唱《阿嫫妞妞》获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曲艺大赛二等奖。法国“巴黎中国曲艺节”比赛中荣获“卢浮”铜奖。
大型民族歌舞《彝之舞》《月亮部落》《火·图腾》获四川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
民族歌剧《彝红》分别获四川省第三届文华奖;第八届巴蜀文艺奖;第七届四川省少数民族艺术节最佳剧目奖、编剧一等奖、导演一等奖、表演一等奖、舞美二等奖、音乐三等奖;第六届国际戏剧奥林匹克奖;第二届中国歌剧节优秀剧目二等奖;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节目银奖;
民族歌舞剧《火塘》荣获第五届四川文华剧目奖;歌曲《阿普》、民族歌剧《听见索玛》获得四川省第十六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蹈《山褶》、音乐《醒绿》、小品《花嫁》等获得四川省群星奖。搭建优秀文艺作品展演平台,打造彝族文化风情实景剧·中国第一火秀《阿惹妞》,新创《鹤鸣声声》等优秀剧目;风情歌舞《山岗上的歌与舞》荣获四川省第八届少数民族艺术节第一名……
被称为“大凉山的女儿”的歌手吉克隽逸与杭盖乐队接力公益,热情助唱《酒歌》。
这样的成绩单,在凉山歌舞团历史上可圈可点还有很多。
凉山拥有源远流长的人文风情,是一片资源禀赋的土地,文化积淀厚重,人文风情浓郁,旅游资源富集,电影电视事业发展基础良好,潜力巨大。1955年我国首部彝族题材电影《神秘的旅伴》搬上银幕,此后相继推出《达吉和她的父亲》《奴隶的女儿》《彝海结盟》《我的圣徒》《黑鹰少年》《生命底色》等一批优秀民族题材的电影,不断在国内外崭露头角,让凉山成为民族电影事业发展的一方热土。《彝海结盟》《索玛花开》分别获得电视剧“飞天奖”和“突出贡献奖”。
品牌故事: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的幸福感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凉山通过实施文化强州战略,大力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文化建设迈上高质量发展“快车道”,各族群众在共享文化建设成果中进一步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形成人心凝聚、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切实增强了文化凝聚力、感召力和向心力,强化文化赋能,为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源泉。
近年来,凉山全力推动国际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四川文艺副中心建设。凉山文旅持续火热,今年上半年,全州A级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061.7万人次,同比增长15%。目前,凉山正积极发展全域全时旅游,邛海泸山、泸沽湖、螺髻山等景区游客络绎不绝,彝族火把月、大凉山戏剧节、“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大凉山西昌民族电影周、西昌邛海湿地马拉松等节庆赛事活动精彩纷呈。
全州创新艺术生产引导方式,创作一批优秀的舞蹈、音乐、文学、美术、书法、摄影等作品,集中反映新时代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凉山人民感恩奋进的精神风貌。有500余件文艺作品在国家级、省级平台亮相,40余件文艺作品获奖。鼓励支持文化企事业单位、个人加强文创、产品研发、文艺演出,打造更多充分彰显时代特征、凉山特质、传播广泛的文艺精品。
凉山籍歌手海来阿木2024巡回演唱会海报。
2023年成功举办四川省第九届少数民族艺术节、四川省艺术节分会场、凉山州民族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凉山彝族火把节入选全国优秀群众文化品牌案例。
2024年11月19日,为期12天的第六届大凉山戏剧节在西昌市圆满落幕。本次戏剧节以“戏剧连接世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11个国家的100部戏剧作品参展,22个国家的艺术家参与国际戏剧对话。
中国(四川)首届民族音乐周,立足中国、面向世界,5个国家、26个民族、80组150位音乐人参加13场演出,超3万观众现场观看,吸引《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等52家媒体报道,阅读量、曝光量近1亿次。
凉山交响乐团作为全国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州交响乐团,累计演出10年600余场,2023年荣登“中国音乐艺术力量榜单”;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精神文化生活需求。
深耕文旅融合,推动文旅经济高质量发展,塑造“夏季清凉·凉山真凉”“冬季暖阳·凉山不凉”特色文旅品牌,推动全域全时旅游发展,成功举办“2023第八届凉山彝族火把节暨夏季清凉凉山游”、2023年“冬季暖阳凉山游”系列活动,吸引游客1028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86亿元,2023年接待游客超49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超540亿元,带动各族群众增收致富,让各族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更好的幸福感,切实增进各族群众福祉。
艺术来源于生活。近年来,凉山加快构建以非遗文化、音乐影视、创意设计、文化旅游等为重点的文旅产业体系。“听见绿水青山”中国(四川)民族音乐周落户凉山,是必然的选择。凉山的故事仍在继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