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县的民俗之美, 在于经过千年的文化积淀和历史传承, 渠县人已经把生活变成一种艺术, 把艺术变成了一种生活。
刘氏竹编、三汇彩亭、渠县耍锣, 这些流传在渠县民间的民俗文化, 如今已成为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用竹丝织出的绸缎
在中国竹编艺术中, 渠县“竹编”可谓独树一帜, 形成了川东特色的竹编艺术流派, 渠县因而被国家命名为“中国竹编艺术之乡”。
刘嘉峰先生集各家之长,受提花织物织造原理的启发,发明了“竹编提花编织法”,开创了竹编艺术“以竹作画”之先河,被称为用竹丝织成的绸缎。他首创的刘氏竹编被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刘氏竹编”曾三十余次荣获国际国内各种奖励。 先后被评为四川省优质产品 和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质产品。 四川省人民政府连续三届授予四川名牌称号
(双面竹丝编台屏《哪吒》)
流动千年的霓虹彩车
三汇彩亭是渠县的地方传统民俗文化活动。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在全国都属独一无二的民间艺术, 是川东地区民间艺术瑰宝。 2008年"三汇彩亭会"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三汇彩亭作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 正面临着濒临失传的境地。 由于人才培养困难, 而且没有稳定的传承机制, 三汇彩亭后继乏人。 据了解彩亭艺人年龄普遍是50多岁以上的老年人,中青年人较少。因没有专门的陈列室和人员加以保管和维护,历届彩亭会的器材、道具、服装保管零乱或不断丢失,也不利于对彩亭艺术的研究与继承。且经费不足也是彩亭艺术濒临绝境的一个重要原因。
三汇镇政府成立了"三汇彩亭研究会",作为三汇彩亭会保护与开发利用的专门组织;县财政根据实际需要,曾多次拨款支持三汇彩亭,对三汇彩亭会的举办及保护工作也给予了适当的扶持。
敲响生命的律动
渠县耍锣指产生并流传于渠县的地方民间音乐, 也是多种情绪表现的一种打击艺术。 渠县耍锣内容丰富,曲牌多样, 用途广泛,遍及城乡,活动空间较广,
源于民间,用于民间的"渠县耍锣"是现代原生态的民间音乐,具有广泛的社会使用价值,受到群众的喜爱和专家的重视。
渠县临巴(土溪)被命名为全国特色文化之乡--耍锣之乡。2008年公布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渠县耍锣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