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面积仅0.3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却有3.3万余人,拥有成都居住密度最大的蜂巢式小区……面对这样一个高密度人口的社区,你会想到什么?
拥挤、生活不便、以及复杂的邻里关系?
成都市锦江区三圣街道的喜树路社区,用一座社区综合体给出了他们社区治理的答案。但综合体姓“商”还是姓“社”?怎么运营才给众多居民带来了现在的和美生活?让我们来成都这个社区综合体找答案。
喜树路社区
姓“商”还是姓“社”?“6:4”是秘诀
步入喜树路社区“喜乐荟”综合体,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医院、运动室、非遗文化体验、社区便民餐厅等,居民们在这里各取所需,眼见是井井有条,入耳是欢声笑语。
喜树路社区党委书记付清华向记者介绍,2021年,为了解决高密度居民们的便利生活需求,社区决定建立“喜乐荟”综合体。同时,在社区居民中开展了3轮问卷调查,最终收集了问卷1.4万余份,梳理出了居民们最想在综合体里获得的医疗、日常生活、创业空间、养老、儿童教育等10大类服务。
不过,规划好需求的服务业态后,社区也遇到了难题:怎么样去运营这个综合体?姓“商”还是姓“社’”?社区所在的三圣街道决定组织大家前往上海等地调研。调研过程中付清华发现,商业化过多会导致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降低,而侧重公益社区服务活动难以持续进行。“我们需要在商业和公益之间找到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平衡点,实现综合体的自我‘造血’,‘6:4’成为我们最终的选择。”
“6:4”是什么?付清华介绍,那就是在喜树路社区“喜乐荟”综合体1.8万平方米的总建筑面积上,将6成区域的业态作为公益属性,4成区域的业态作为商业属性。
为何会是“6:4”?“放大公益性是打造综合体的初衷。”付清华坦言,社区综合体的公建配套需要与纯商业有差异化,放大公益性则能给居民提供更多的公益活动,“这也是综合体存在的意义。”
6成公益业态:居民获得高性价比服务
2021年,在“喜乐荟”综合体正式宣布投入运营时,便民服务中心、社区健康养老、医院、食堂等一系列公益属性业态便扎根“喜乐荟”,连续多年为居民提供着高性价比的服务。
在综合体里,社区居民可以以低于市场的价格享受剪发、裁缝等日常生活服务。社区食堂为居民提供低价餐饮服务的同时,也重点关注患有疾病的老人,为他们提供营养配餐。
“以前孩子打个预防针需要预约,等待很长的时间,现在只需要带上户口本过个马路就到社区医院里打了,又快又方便。还有社区食堂安全好吃,裁缝铺改裤脚也很便宜,完全是一个15分钟的便民生活圈。”提起社区的公益属性业态,居民张金兰赞不绝口。
居民正在社区食堂内用餐
提起社区的服务和照顾,社区独居老人易素华说:“丈夫去世后,我一直都是一个人,是社区工作人员一直很关心我,给我送餐上门,平时和其他居民一起在社区里跳舞,工作人员也时常来和我说话解闷,我觉得这里就是我的第二个家。”
4成商业业态:综合体实现自我“造血”
一栋综合体运营成本并不低,不能只依靠“公益”还需要实现自我“造血”。于是,社区陆续引入如青年创业孵化中心、健身馆、花店、陶艺店等业态。
不过在社区看来,综合体里的商业不仅是一种商业行为,更重要的是要与社区和居民有紧密的结合和互动。付清华告诉记者,每一家入驻到“喜乐荟”的商家都需要与社区签订《公益服务协议》,承诺将部分收益捐赠给社区公益基金,并每年面向社区居民组织公益活动,为辖区居民提供常态化、多元化的公益服务。
位于“喜乐荟”入口处的“桉树林·创客中心”
位于“喜乐荟”入口处有一个醒目的“桉树林·城市创客”招牌,这是喜树路社区投入运营时同期引入的青年创业孵化中心。据其负责人胡丽介绍,社区提供了免租、提供法律税务解答等服务优势,商家们不需要支付房租,这一举措成功吸引了共20家团体和企业落地“喜乐荟”,包含花艺、陶艺、剪纸、餐饮等业态,定期会组织企业举行沙龙等公益活动服务居民。
偶坐木艺工坊是“桉树林·城市创客”最早孵化的企业之一,以销售木艺产品为主。“我们除了为居民提供低价木艺体验课外,还为社区内的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就业帮扶。”偶坐木艺工坊负责人涂勇强为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去年,有一位言语障碍的社区居民参与了木艺体验课后对木艺很感兴趣,工坊便对他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免费教学,“不仅让他掌握了木艺这门技能,我发现他变得更加乐观自信了,这也让我感到很有意义。”
客人正在偶坐木艺工坊内制作木艺产品
据付清华介绍,2023年“喜乐荟”商业整体收入约为370万元,其中就有约37万元反哺到了社区公益基金,为社区治理的持续提升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来源,并为居民提供了120场左右的公益活动。
经过三年的探索,“喜乐荟”社区综合体已经从单纯的公共空间演变为居民不可或缺的综合服务空间,但在追求为居民提供更多优质服务的路上,喜树路社区还有一个多社区联动发展的愿望。
“即使这里有1.8万平方米,但能够提供的服务和入驻的商家依然有限,这也是我们未来发展要解决的难点。”据付清华告诉介绍,下一步,社区将结合居民的多样化需求,将“喜乐荟”商业和公益共赢的机制扩展到周边更多的社区,引导更多的传统商业服务社区,服务居民。
【记者手记】
斜顶、玻璃幕墙、呈“U”字形排列的“喜乐荟”矗立于锦江大道与海棠路交汇处,被高层住宅小区围绕,“小小”一个;走进去,理发店、社区医院、健身馆、便民服务中心、社区食堂、花店等等,一应俱全。
抓准“6:4”的平衡规则,喜树路社区不仅稳稳托住了居民的需求,还实现了“喜乐荟”从政府“输血”到自我“造血”的有机转变,让商业与公益相辅相成,让居民在“喜乐荟”里喜乐相伴,这无疑是城市幸福生活的“最优解”。
出品人:方埜
总监制:雷和斌
策划:戴璐岭
本期记者:周琼 邱可欣
视频拍摄/剪辑:邱可欣
美编:何如冰
特别鸣谢:锦江区喜树路社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