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十月,正是秋季蚕茧收获的季节,内江市东兴区的广大蚕农也迎来了今年第六批晚秋蚕茧的丰收,看见一袋袋白花花的蚕茧被上称、装车,蚕农们的心里乐开了花。今年以来,东兴区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广小蚕共育、九批次滚动养蚕、僵蚕饲养等模式,通过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创新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蚕桑综合年产值预计超7000万元。
10月16日,在双桥镇双流村蚕茧收购站点,前来售蚕的蚕农络绎不绝,他们或背着装满蚕茧的背篓,或开着装满蚕茧的农用车,陆陆续续到站点售卖。一筐筐、一袋袋白花花的蚕茧堆满了蚕茧站。站内工作人员也忙碌在收购台前,对蚕茧进行着筛选、分拣、过称、装框、结算等工作,收购现场一片繁忙有序。
“这一批我养了一张多一点的蚕,大概有60公斤左右的蚕茧,按照划定的茧级,一公斤大概有52元,大概有3000多的收入”。双桥镇豆芽村蚕农冯敬仙告诉记者,比起以前每年养七批,今年首次试点“九批次”养蚕,市场效益明显增加,感觉生活更有奔头。 “全区已全面推行小蚕共育和大蚕省力化饲养,现有的养蚕模式与传统养蚕模式已发生根本性转变,单张蚕投入200余元成本,平均饲养18天后就可卖茧,平均每亩桑园年养蚕达2张,仅蚕茧收益可达6000余元。”东兴区蚕桑茧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为推动蚕桑产业提质增效,东兴区创新推广“小蚕工厂化、大蚕省力化、上蔟自动化”养蚕新模式,不仅饲养省力,还有效增加了蚕农收益。今年,东兴区在全市范围率先推行“九批次”滚动养蚕,全年养蚕由7批次提高到9批次,引进产量更高、经济效益更好的蚕种——川山蜀水。截至目前,全区小蚕共育率实现100%,平均单产达52公斤,单张蚕茧效益同比提高11%。今年1至10月发种15177张,产茧720吨,蚕茧收入实现4066万元。
在东兴区,每年四、五月间,桑葚种植基地便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目光所及之处,是翠绿的桑树林,犹如绿色地毯铺在山间田野。桑树林里,一簇簇桑葚,或红或紫或黑,将桑枝压弯了腰,让人忍不住采摘品尝。 东兴区是国家“东桑西移”工程优质蚕桑基地县,栽桑养蚕历史悠久。为进一步做大做强蚕桑这一特色优势产业,东兴区积极推行优质高产桑树品种及高效栽培技术,打造田家蚕桑科技示范基地。通过开展桑苗繁育、蚕桑病虫害防治、桑园标准化管理技术培训,深入做好桑品种引进、实验、示范及推广,提高优良桑品种覆盖率。 目前,全区已经成功培育并推广了无核大十、红果2号、白玉王、嘉陵30号、台湾长果桑、香金葚等11个优质桑果品种。这些桑果不仅丰富了市场供应,还提升了桑果产业的附加值,为当地村民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今年,全区果桑产量1200吨,实现综合产值1500万元。
桑树浑身都是宝。在东兴区,桑叶可以养蚕、制茶,桑果可以食用、药用,桑枝还可以用来培育桑枝菌。近年来,东兴区依托桑蚕资源优势,充分挖掘桑蚕资源在果桑、药品、保健品等领域的用途,延长和拓宽桑蚕产业链,推动桑蚕产业的深度融合发展。
日前,记者走进元一家农业有限公司菌菇大棚,清新的菌香扑鼻而来,一排排菌包摆放整齐,白花花的菌菇从菌包两端“绽放”。
“这是桑枝食用菌,我们已经开拓了内江·中国农批城的销售渠道,菌子供不应求,市场前景好。”公司负责人刘洪介绍,利用废弃桑枝种平菇投资少、风险小、易上手且高产,一年可采摘8批。同时,公司还培育有羊肚菌、姬菇、袖珍菇等品种的桑枝食用菌。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5月,东兴区僵蚕试点养殖成功,又为蚕农拓宽了增收之路。“僵蚕”又名“天虫”,是以蚕幼虫为原料的一味传统中药材,具有息风止痉止痛、祛风热、化痰镇咳、活络通经的功效。僵蚕产业市场竞争小、养殖周期短、经济价值高,有较好的市场前景。
东兴区桑蚕茧服务中心主任李燕霞介绍:“今年,东兴区在永福镇、双桥镇分别设立了僵蚕试点养殖基地。两个试点基地桑园面积约500亩,配套标准化小蚕共育室1个,面积45平方米,中蚕房300平方米,标准化大蚕房1500平方米,僵蚕试点养殖基地已初具雏形。”
“通过对桑蚕产业的延链、补链,果桑、桑枝食用菌、僵蚕等产业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动能。”东兴区桑蚕茧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东兴区通过“家庭农场/合作社/公司+农户”发展模式,不断创新利益联结机制,探索桑葚干、桑葚酒、桑葚膏等产品加工技术,延伸蚕桑产业链条,示范带动周边乡镇发展蚕桑产业。同时,紧抓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稳面提质、延链增效、多元开发、融合发展为核心,以园区建设为载体,多元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助推东兴区蚕桑产业高质量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