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报观察记者 侯冲 唐泽文 罗向明 蒋君芳
7月12日,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大会正式召开。
会议上,泸州市龙马潭区、成都市青白江区、渠县、汶川县的代表进行了发言,一起来看看,他们都说了啥?
↓↓↓
渠县:
做好“产城人”三篇文章,加快县域经济特色发展
渠县是丘区百万人口大县,全国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县。
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我们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以人活城”的思路,加快构建“产城人”融合发展格局,探索出县域经济特色发展新路子。
2018年,渠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75亿元、增长8.3%,主要经济指标位居35个农产品主产区县前列。 渠县把园区建设作为县域发展的主抓手,工业园区和农业园区“双轮驱动”,精心培育智能制造、农副产品精深加工等8个百亿级产业集群,为城镇协同发展提供动能支撑。
渠县倾力打造省级经开区、竹浆纸产业园、电力产业园、建材产业园“一区三园”,推动工业向园区集中。其中省级经开区面积拓展到5000亩,入驻企业63家,实现主营业务收入230亿元。
渠县编制完成“50平方公里、50万人口”的中等城市规划,布局东城新区为产城一体示范区,推动产业、园区、环保等“多规融合”,着力构建“一主两副四卫多点”城乡发展格局,县城建成区面积达30平方公里、人口达32万。
渠县还建成“两江四岸”生态滨江走廊13公里,人均公园绿地16平方米;“城市书房”文峰山公园,年内将创建为4A级景区。 渠县还实施人才新政,柔性引进博士专家60名,建成院士工作站9个、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0个;设立1亿元工业发展基金,组建“恒基混改公司”,利用争取专项债券、平台融资、盘活存量用地等方式,统筹解决资金、土地“瓶颈”制约;出台工业强县16条、民营经济发展26条等30余个配套政策,服务产城融合。
今年1—6月,渠县新增市场主体3400家,返乡创业达7000余人。
泸州市龙马潭区:发挥自贸试验区优势 建设高质量发展先行区
泸州市龙马潭区加快建设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大力探索“自贸试验区+”全域一体化发展路径。
坚持“自贸试验区+创新开放”,激活发展动力。突出制度创新,优化营商环境,用好自贸试验区改革自主权,累计形成制度创新成果224项,全国首创30项。商事制度改革、“企业开办小时清单制”获国务院通报表扬,“生产企业出口退税服务前置”模式、“政务服务最多跑一次”经验在全国推广,行政审批效率提高80%以上,泸州港整体通关时效提升50%以。突出水港特色,提升口岸能级。大力延伸和拓展口岸功能,获批国家临时开放口岸、启运港退税政策试点,建成进境粮食指定口岸第二仓库,进口肉类指定查验场通过预验收。突出通道建设,促进协同开放。
坚持“自贸试验区+产业园区”,提升发展效能。注重科技引领,提高产业竞争力的同时,注重提质增效,打造产业增长级。依托泸州长江经济开发区,转化落地四川自贸试验区川南临港片区招商引资成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打造临港进出口商品集散中心、大宗商品交易中心、进出口加工中心。
坚持“自贸试验区+新型城镇化”,补齐发展短板。提升城市品质,增强承载能力;提升功能定位,做强街镇支撑;提升公共服务,加快城乡融合。
成都市青白江区:创维、康佳等出口基地年内落户青白江区
瞄准世界一流,加快建设全国首个铁路智慧无人港,实施集装箱中心站扩能改造。对外形成12条国际铁路和铁海联运通道,联接境外25个城市、境内14个城市,构建起以四川成都为枢纽,南向联通东盟全境、西向直达欧洲腹地、东向辐射日韩和美洲、北向对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国际班列通道体系,基本覆盖以亚欧为主的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国际班列和中欧班列开行量连续三年保持全国“双第一”。
完善口岸平台体系,建成投用粮食、肉类、木材、整车进口等指定口岸,发布木材、五金机电价格指数。年内即将获批并建成28万平米多功能标准化厂房和智能仓储,落户创维、康佳等出口基地。
与12个市州建立“蓉欧+”东盟班列基地,与98个县(市)区推进产业合作,助力农产品、电子产品等远销欧亚。 成都国际铁路港经开区加快创建,金(堂)新(都)青(白江)大港区规划建设提速,“南有天府新区+航空港、北有大港区+铁路港”的“两港两区”新格局加快构建。
成都国际铁路港临港服务业功能区围绕国际贸易、现代物流和保税加工等主导产业,引进8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欧洲产业城围绕先进材料和智能制造主导产业,打造适铁适欧、“两头在外”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区;智慧产业城利用川化、攀成钢调迁转型,打造国际化中央商务区。
铁路港成功纳入国家“安智贸”试点,多式联运“一单制”改革荣获全国十大改革创新案例,集拼集运模式被纳入全国第五批复制推广经验。在全省率先成立行政审批和营商环境建设局,90%以上事项实现“一枚印章管审批”。工程建设全流程审批时间在全国率先压缩至60天以内,企业开办时间缩短至5天以内。
汶川县是大禹故里、熊猫家园,是全国最大的羌族聚居区之一。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以来,汶川县坚持生态优先、民生为本,全方位融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建设,努力探索民族地区绿色发展之路。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8.5亿元、增长4.9%,县域经济综合实力位居全省51个少数民族县(市)前列。今年1—6月,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8.2%、10.4%。
突出生态功能价值,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硬性约束,全面推进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2018年森林覆盖率达56.9%,比2016年提高15个百分点,岷江流域出境段面水质达Ⅱ类标准,水质达标率100%,全县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5%以上。
突出生态经济价值,培育绿色产业优势。全县上下谋定了“南林北果·绿色工业+全域旅游(康养)”的总体思路,实现了震前高载能到震后绿色生态的转型发展。2018年水果总产量达5万余吨,实现收益5亿多元,小水果做成了大产业。大力优化调整水磨、漩口和桃关工业园区布局,重新构建了清洁、环保、高效的工业体系,汶川再次挑起了阿坝州工业发展大梁。促进康养旅游大培育,围绕“运动康养、生态颐养、老年文养”三大主题,创办全省首个创新型康养书院,2018年全县接待游客56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5亿元。
突出生态服务价值,建设美丽宜居家园。持续推进“净化、绿化、美化、亮化”工程,彰显民族风貌和地域特色,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和公共服务,整体提升城市形象。全域打造慢生活度假区,发布居民“健康指数”和“幸福指数”——“熊猫指数”,汶川居民健康状况良好,整体幸福感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