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古建筑中,有一特殊类型,它总是成对出现、左右分列,最重要的是中间一定得有个“缺”,这样的建筑就叫“阙”,是我国现存地面上年代最早的建筑。春秋战国时,史书上已经有了“阙”的相关记载,但真正进入辉煌时期,还是在汉代。
9月15日的《四川新闻联播》关注了“万千气象看四川”三季度集中采访活动。在达州时,记者来到了“中国汉阙之乡”——渠县。在全国保存较好的30余处汉阙中,就有6处7座来自渠县土溪镇,其中沈府君阙更是唯一留存至今的双阙。
渠县为啥有那么多“阙”?
今天的渠县在东汉时期属于宕渠县,先后出现过东汉车骑将军冯绲、成汉开国皇帝李雄、左都侯沈府君等人物。依照汉代规定,必须得是太守以上级别的官员,去世后才能在墓道前建阙。当地能人多,阙也多,而四川地区受到的战争冲击小,客观上也保护了汉阙。
“阙”到底有什么寓意?
汉阙集雕塑、绘画、书法艺术为一体,包含了各个阶层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信息,被称为“石质汉书”。
在等级制度森严的汉代,能享受“立阙”殊荣的人需要在阙上标明身份。但在渠县,除了冯焕阙与沈府君阙有明确记载,其它几座都是“无名氏”。专家推测,它们很可能是“悄咪咪”修建的。因为东汉末年正值乱世,朝廷对地方的管理力度减弱,乡绅们为了彰显孝道、自证财富地位,在亲人离世后就自行建了阙。不过也恰好反映出民间对“阙”的向往。
“阙”这么珍贵,该如何保护它?
渠县汉阙属于石质文物,面临风化、脱落等病害。为了解决环境问题,沈府君阙建起完整的围墙、全方位的监控,还打造了有遮风挡雨、隔绝防紫外线功能的六角形“玻璃伞”。这一量身定做的钢架玻璃棚,既能有效保护石质文物,也能让观众有机会近距离观赏,一举两得。
点击看更多:四川新闻联播丨传承优秀文化 培育时代新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