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驱散愚昧,红星引领航程。”10月8日晚,当成都城市音乐厅内因自贡川剧《追光》而掌声雷动的时候,该剧这一深刻主题与观众的心灵共鸣有了最具象的证明。据悉,《追光》自9月下旬在自贡公演以来,场场反响强烈,尤其是中青年观众好评如潮。
从盐都来到蓉城的《追光》,凭什么在第六届川剧节暨四川省第二届川剧汇演中引发众多媒体的追光?带着浓厚“盐味”的自贡川剧,又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追光》剧照
回头看:“戏窝窝”孵出好戏一串串
作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川剧,有着悠久的历史。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是自贡地区产盐的鼎盛时期,盐商爱戏并自办班社,外地艺人也纷纷前来演出,于是出现了班社多、名角多、“玩友”多的状况,故有“银窝窝”“戏窝窝”之称。
近40年,自贡以新编川剧为主,先后排演了《巴山秀才》《易胆大》《潘金莲》《中国公主杜兰朵》《刘光第》《还我河山》等新创川剧剧目,令观众耳目一新,为古老的川剧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来,守正创新的自贡川剧没有停止发展步伐——《还我河山》亮相央视戏曲频道;青春版《易胆大》一度刷爆了自贡人的朋友圈;“川剧月月演”让川剧戏迷有了固定的“戏窝”;“小梅花”奖等国家级大奖也纷纷花落盐都,底蕴深厚的自贡川剧在活态传承中历久弥新。
《追光》剧照
《追光》讲述了上世纪50年代初,为向南方山区运送紧缺的自贡井盐,解放军排长安长河与国民党残敌、土豪劣绅斗智斗勇、团结引领乡民点亮沱江航标灯,照亮航程的故事。在成都连续两晚演出的高光表现,无疑让社会各界对自贡川剧的这一最新成果有了更深的了解、更多的期待。四川在线就在10月11日发布的《川剧造就的文化新景致——评大型原创现代川剧<追光>》一文中盛赞:《追光》的演出,具有重要的文化意义和社会价值。不仅为川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也为当代观众提供了一个了解历史、感悟人生的窗口。
主创说:守正创新让川剧有“年轻态”
没有谁能随随便便成功,一台戏也同样如此。
再度聚焦《追光》,可以发现“求变”是这台由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打造的原创大型现代川剧的突出特质,也是其成功的“秘诀”之一。作为一部现代川剧,《追光》为克服地域文化差异、吸引更多年轻观众,在保留川剧传统艺术特色的基础上,进行了不少探索和创新。
近日,《追光》编剧廖时香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本剧把民间传说植入现代故事,保证了剧情的独特与故事的精彩紧凑,将“光明驱散愚昧,红星引领航程”的主题演绎得自然生动,避免了说教感。而在让现代戏好看好听的努力中,《追光》也是戏曲作品“守正创新”的一次有力实践。例如剧中结合了传统戏剧的变脸、鬼步、打斗等“特技”,让生旦净丑各个行当的角色大放异彩;剧情环境的汹涌大江、幽深峡谷、舞美灯光都让观众如临其境。
《追光》剧照
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主任、国家一级演员陈芋伶介绍,目前正在积极申请四川艺术基金,成功后《追光》将在全省巡演,接下来会申请国家艺术基金,有望在全国推广演出。
谈到川剧如何进一步“走出去”时,陈芋伶称要在守正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她表示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历来重视队伍梯队建设,由老、中、青组成的队伍阵容强大,其中2021年招收的一批委培生于明年毕业后,将会为剧团注入新鲜血液。
值得一提的是,自贡市川剧艺术中心近年来积极开展“川剧进校园”“川剧进社区”“川剧进乡村”等活动,还利用短视频等新型传播方式推广川剧。《追光》是该中心首次让“90后”川剧人扛大梁的重头戏,也是自贡市大力保护传承川剧结出的硕果。
专家谈:要想“人迷戏”,必须“戏迷人”
在娱乐形式花样翻新、文艺载体层出不穷的当下,川剧怎样才能走出“小圈子”重回“大舞台”,吸引省外乃至国外更多人的关注和喜爱?这是摆在当代川剧人面前的一道考题,也是颇具现实意义和社会价值的一项课题。
“要想‘人迷戏’,必须要‘戏迷人’。”四川省文联主席、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日前在川剧保护传承条例实施座谈会上表示,好戏要靠观众检验,除了要有获奖经典剧目常演常新,还要有展演剧目传承有序,让四川“天天有川剧看”,努力让本土观众和外地游客都能在新时代的“川剧戏窝子”里找到文化获得感,吸引更多年轻人享受四川独有的好戏滋养人心。
《追光》剧照
四川传媒学院教授郝雯婧在《国际传播新形势下的川剧文化“走出去”——以魏明伦经典剧作为代表》一文中则提出:互联网时代,移动化、社交化、可视化日益成为国际传播的新趋势……川剧的“走出去”要在根植传统戏曲文化艺术价值的基础上,融合智能化、新媒体,信息通讯技术、网络空间虚拟、生物技术等新兴技术集群,积极拓展川剧的内容表达和表现形式,以新技术、多元化、多渠道的传播策略,实现川剧契合时代环境的国际传播。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追光《追光》,可以发现“守正创新”这四个字正是让川剧舞台始终熠熠生辉的光源,也是让自贡川剧在新时代行稳致远的不二法门。
《追光》演出团队谢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