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高粱种植基地。 资料图
进入秋收季,四川省南充市嘉陵区的高粱种植基地陆续进入收割期,红彤彤的高粱穗子,唰唰唰地卷入收割机的刀镰,饱满而充满糯香的高粱籽经脱粒后装进一只只编织袋,被卡车拉到烘干房。“目前来看,今年高粱丰收是肯定的了。”种植大户杜书宇满脸笑容。
南充市嘉陵区借撂荒地整治、低效林果产业腾退及国家粮食安全政策之机,引导和鼓励农民种植高粱,全区种植面积达到6万余亩,总产量达到1.92万吨,总产值超过1亿元,建千亩高产示范片1个。今年与市农科院协作培育酿酒高粱新品种,经田间试验表现良好。
通过积极引进新品种、推广科学轮作模式,以及强化培训增单产、强化管护提品质等措施,不少高粱种植户在农业科技部门的指导下,加上自己不断摸索总结,现大多数已熟练掌握了高粱种植的全套技术和操作规程,均获得了比种植其他粮食作物更高的收益。
带头种高粱尝甜头
龙蟠镇牛头寺村党支部副书记任兵,以前种植蔬菜,2021年后改种粮油作物。因为这一年,龙蟠镇经区级规划,成为大力发展高粱的乡镇,加之村上有一片310亩的柑橘园,因业主管理不善,拖欠村民土地流转费许久。村里决定腾退出来种高粱,任兵就带头承接了下来。
第一年没经验没技术,任兵只种了200多亩,产量虽然不高,每亩只有200多斤,但价格还可以,每斤达2.8元,这使他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第二年,任兵种了500余亩,有区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导,产量提高到600斤,每斤卖到2.4元,一下子激发了他的积极性。
2023年,任兵把产量提高到每亩670余斤,今年更是达到700余斤。通过两季轮作,小春种小麦、油菜,大春种高粱,一年亩产值能达到2500元左右,这对种粮食来说,已经是比较理想的数据了。“除去所有成本1500元左右,纯利润能达1000元。”任兵满意地说。
任兵说,之所以能连年提高产量,首先在品种选择。第一年他种的“川糯粱1号”,产量虽然不低,但株高达2米,且易倒伏,不宜机收,故而淘汰;第二年种的“酒香糯11号”,虽然亩产可达800斤,但属于大颗粒,不好卖,也淘汰;此后便种植“金糯粱1号”“金糯粱9号”。
“今年种的‘金糯粱9号’,株高只有1.4米,抗倒伏宜机收,如果精细化管理亩产可达900斤。”任兵说,通过3年种植实践,他现在脑子里已经储满了来自省市区农科部门专家传授的高粱经,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防虫,他完全可以自主进行了精细化管理。
接着,任兵便念叨起来:“耕地时杀地老虎,出苗后杀虻蝇、钻心虫;到三叶至五叶时除草、防蚜虫,施加叶面肥和植物生长调节剂;抽穗扬花时杀螟虫,再施加叶面肥让籽粒更饱满,药物选择和用药标准全遵循农科部门专家的建议。做到了这些,丰产是必然的。”
好品种卖上好价钱
郑光明在部队待了23年,2013年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南充,从事市政施工积攒了一些资本,2020年起从事农业。他与另几个战友共同成立了南充市鑫焱农业专业合作社,并与嘉陵区供销合作社、金宝镇槐树坝村联合成立了集散惠农供销合作社,从事农业社会化服务。
2021年,郑光明和他的战友接手了槐树坝村1500余亩的地块,该地块原是流转给一个肉牛养殖户种植牧草的,因效益不佳荒废数年,经村上清退后决定改种粮食。“我们接手后经过开荒,小春种油菜和小麦,大春种高粱和水稻。今年这1500亩全种了高粱。”
第一年种高粱,郑光明完全是个新手,种子是在市场上盲目购买的,啥技术也不懂,结果收成很不好,平均亩产只有300斤左右,除去成本亏了很多。第二年,因选种还是没考虑,尽管有区农业农村局专家指导,亩产也提高到450斤,但还是没卖到好价钱,同样亏了。
第三年,郑光明听从区农业农村局的意见,选择了四川省农业科学院提供的“金糯粱9号”,并在耕地、播种、施肥、植保、田间管理等重要环节,及时邀请省内外高粱方面的专家来田间指导,到了收获季节,经过测产,最高亩产竟达到了800斤!这一下子便点醒了郑光明。
“看来种地并不简单,没有好品种种,就不会获得好产量。”郑光明说,今年尽管仍然有不少种业专家亲临指导,但他心里清楚,如果没有专家育种支持,他自己还找不到增产的窍门。专家还带来了技术指导,高粱连作3年必须轮作或休耕,否则土壤易板结且多病虫害。
根据今年的收获情况来看,平均亩产700斤,共计收获525吨,以每吨4000元保守价计算,产值达到210万元。“我不担心价格,如果价格高我们就卖,价格低我们就自己留着酿酒。”郑光明说,他们自建有白酒作坊,已窖存白酒原酒10余吨,最长已窖存3年。
示范推广让更多人受益
杜书宇今年所种的800亩高粱获得大丰收。要知道,这块地原本是一块建筑垃圾堆砌场,总面积1100余亩,2021年区政府要求复耕,于是,从该年11月起,从另一建筑工地拉来土层填埋,年底便宣布达到了耕作要求。2022年利用其中800亩招引业主种高粱、玉米和小麦,谁知第一个业主因效益不好而退出。
“我进场后,再次对地块进行整理,修通了道路和水渠,用机械将土中石块进行了清理,卡车就拉了七八十车石块走,然后又用富含保微菌剂的复合肥进行土壤改良,并从石家庄引进优良品种‘冀粱2号’,再从管理上每个流程按标准化操作,一下就成功了。”杜书宇说。
杜书宇以前从事教育培训行业,规范化管理和标准化流程对他的事业有很大帮助。国家实行“双减”政策后,杜书宇转行种地。谁知原本两个风马牛不相及的行业,却也能在他聪明巧用之下经验互通。
杜书宇最早种高粱是在龙蟠镇,至今已3年。他说他养成了写种植日记的习惯,从耕地、播种到后面每一个环节,他不仅要按照专家指导的步骤去做,还要结合自己的地实地仔细观察,什么土壤什么天气采用什么办法取得了什么效果,都形成文字性材料,以备后用。
除了自己种,杜书宇还带动其他农民种,他把自己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那一套可落地的东西,再转化成农民能听得懂的东西,通过培训班传授给其他人。“安平镇的杜伟,以前种高粱亩产总是突破不了300斤,去年听了我的课,今年亩产可达500斤。”杜书宇说。
如今,杜书宇不仅跟河北省国投集团签订合作协议,而且通过技术全程服务的方式,带动本地高粱种植基地1万亩,并带动四川眉山高粱种植基地5000亩,并与这1.5万亩基地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眉山市仁寿县宝飞镇党委书记还带领20余户种植户来他的基地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