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岁末别约打工人。因为他们极有可能在加班加点写总结。
日有日结,月有月结,最怕年终总结。本是梳理盘点过去一年、更好指导新年工作的好机会,然而,或“卷”出新花样,或考核“压力山大”,年终总结成了“年终大考”,年终述职成了“通关答辩”。
年终总结成“年终噩梦”,在于背后有套“繁琐哲学”。
全年目标堆到年终再干,“冲刺”“收官”只靠临阵磨枪。年底,各种监督检查、督查评比、总结验收接踵而至,时间紧任务重。若日常不努力,临时抱佛脚,靠“年终突击”完成项目,必然加班加点,甚至还要“注水”政绩给年终加分。
年终考核“材料依赖”,年终总结成了“年终答卷”。明明是应用文,偏要卷成“学术文”,不是因为太闲,而是因为一些基层年终考核材料依赖,这篇总结被寄予了“学期论文”的厚望,和绩效深度挂钩。有职场人曾吐槽,为了保证总结的严谨、有理有据,日常受到表扬时想到的竟然是截图收藏——只为年终总结时,成为最佳论据。
组织文化避实就虚,总结“卷”成大型秀场。有的单位,总结必用PPT;谈成绩必须量化、要直观,哪怕难以量化成绩的部门;述职要用职场黑话,如此才显得够“专业”;能用图的就用图,能用表的就用表,总之,图文并茂、颜值在线,成为某种“标准”,员工投其所好、让总结成秀场。
人情世故考量下,平衡话术更成了某种“学问”。写多了怕领导说“注水”;写少了怕体现不出成绩;不写问题和难度,显示不出水平;写问题,又怕得罪他人……简单的工作行为掺杂太多“哲学考量”,内耗太多,怎不提笔纠结?
“低头走路,也要抬头看路”,总结没有错,更是好工具。年终总结,其实就是在重复工作中,抬头看路,看看离目标有多远,以此总结工作得失、改进工作作风、提升工作效能。然而,好工具却在一些人眼中成了“好麻烦”;反思的契机成了一些人眼中“马屁”的契机。
敷衍了事、东拉西扯,东拼西凑的总结,耽误个人成长。有人意识不到总结的意义,生搬硬套、复制粘贴,甚至AI代笔,哪怕写成万字雄文,也空无一物,写了白写。久而久之,无总结无反思,只有经历,没有经验。
“报喜不报忧”,总结写成马屁文章,也容易让组织误判形势,无法精准作出下一步行动计划。有些总结,反思寥寥无几、成绩夸夸其谈、问题蜻蜓点水,其实就是夸大成绩、掩盖问题。如此文风,管理者无法了解真实情况。
把年终总结当成唯一的考核工具,可能会形成逆向淘汰,导致“会干的不如会写的”。实干,是最难的也是最重要的,然而有时候,干的成绩难以用数字量化。若长期鼓励固定年终总结的规范、格式等内容,将纸上成绩作为考核依据,难免形成倒逼,日常偷懒、总结造假。有HR就发现,一个项目竟有十几个人声称自己“主导”,浮夸让老实人心寒。
年终总结不是写篇文章了事。不敢说真问题、没有真反思的年终总结,就是形式主义文章,不仅耗费基层员工精力、让好工具失效,更会助长不正之风,树立不良导向。
年终总结不应该成为打工人和基层员工的负担。用好它,它会成为反思和改进工作效能的好工具。
从重视总结开始。总结的过程就是反思的过程,写好年终总结其实是对自己负责。有人得过且过,从业多年,只有经历没有经验;有人则直面问题和差距,在一次次的复盘中,修炼出真本领。哪些好、哪些不好,因为什么、下一步如何克服……总结没有那么复杂,用心就会有所收获。
总结不仅靠笔写,更离不开日积月累的行动。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日常工作没亮点的,当然在年终总结时提笔无物,写起来也自然痛苦。但若度过了充实的一年,就能在回首时,不因碌碌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
最重要的是,总结是为了更好前行。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优秀的总结其实是行动书,是对未来的理性计划和感性宣言。
干字当头,奋勇争先。让年终总结返璞归真,它是促进工作的好工具,却绝不是真抓实干的“平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