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濛巍巍,渠水泱泱 百年渠中,盛世母校
天宽了,地阔了, 一回头,走过的荒芜姹紫嫣然。 狗尾草,立在沙中笑! 世界,那么大,那么小......
教学楼记忆 1 对渠中教学楼的最初印象,是从外婆口中得到的:“那个时候房子和房子都有长廊连接,落雨天就是不带伞,在学校里走也不会淋湿。”——上世纪五十年代,外婆在渠中读书,后来考取了重庆的煤炭学校,就此离开了农村,改变了一生的命运。
等到我成为渠中学生的时候,渠中已是“换了人间”,外婆口中的长廊已经不见了,长廊所连接的平房也都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分散在校园各处的混凝土楼房。
我在其中的五栋楼房里待过,度过了青春岁月最初的六年。
混泥土时代
第一栋是紧邻后操场的教学楼,现在已经不在了。初一刚入学那天,我吭哧吭哧地爬到后教学楼顶楼,看到自己的教室,很是失望——实在是有些破旧,门是老式的木门,绿漆掉落的地方显出棕褐色,很是斑驳;黑板已经不那么黑了,墙皮也开始剥落,唯一高兴的是从窗户望出去就是后操场,窗框里嵌着树和夕阳,很像一幅油画。
然而, 破旧教室带来的失望并不是关于这栋楼回忆的主调,相反,这是梦开始的地方,是希望之所在——就是在这里,老师在第一节课上告诉我们,渠中是渠县最好的中学,川东北名校,能成为渠中的学生,既有荣光,也有责任;就是在这里,我们知道了小孔成像,知道了勾股定理,知道了变幻无穷的ABCD;就是在这里,原本互不相识的小朋友一起在教室里抗洪抢险,保卫被大雨侵袭的教室,成为一生挚友……汶川地震后,年代久远的后教学楼就被拆除了,但是现在每次站在紫荆楼前,我还能想起那座斑驳的四层小楼和它窗框里的树和夕阳。
我待过的第二栋楼,是前教学楼,地震之后,后教学楼成了危房,学校把即将升初三的学生临时安置在这里。我在这栋楼里待的时间很短,唯一印象深刻的是一个从都江堰地震灾区来的女孩,因为灾区没办法上课,她临时到渠中做插班生。刚到班里的时候,她还有些腼腆,但也还是微笑着给大家做了自我介绍——笑起来眼睛弯弯的像月牙。随着时间的流逝,大家慢慢熟悉了起来,有一次课间,她拿着纸和铅笔,主动找我:“班长,我们一起下五子棋吧。”,脸上带着甜甜的笑,我看着她月牙一样的眼睛,也笑了——事隔多年,五子棋的胜负我已经记不清,但我一直都记得她的笑容——就是因为有这样勇敢的笑容存在,人类才能一次又一次地从苦难中站起来吧。汶川地震带来了太多苦痛,但也让人们看到了人性中最闪光的部分——无论处于何种困境,始终满怀希望。
初二结束,进入初三,我们搬到了体育馆的教室,这是我待过的第三栋楼,也是最能挑起我渠中味觉记忆的一栋楼——教室的楼下,便是食堂。至今难忘食堂的茄饼、油炸吐司片、鱼排和热腾腾的土豆粉——土豆粉上撒上芽菜和葱花,再来一勺油辣椒,在冬天的傍晚咕噜咕噜一碗下肚,暖暖的,很贴心。
最美的云彩
高中三年就比初中三年艰苦很多了,前两年在实验楼的教室里,没有空调,冬冷夏热,夏天的晚自习,教室里闷热难当,虽然老师教导我们,心静自然凉,也还是凉不下来。一下课,同学们跑去水龙头冲水降温,在回教室的路上顺势打打水仗,笑骂几声,暑气也去之大半。实验楼下有一个羽毛球场,球场旁边是一棵高高的槐树,秋天的时候槐花落满球场,洁白如雪,馨香宜人。
高三的时候,我便来到了渠中修行的最后一站,高三楼。高三之前一直觉得高三楼有一种不可触碰的威严,就像一座遗世独立的孤岛,高三学子流放在此,做最后的拼搏。楼上挂着的大钟,颇有倒计时的意味,远远看着,都觉得肝颤。然而,真的到了此地,才发现这是一个桃花源——高三楼挨着渠江,从教室窗户望出去,可以看见渠江水缓缓流淌,水面虽然没有美丽的白塔,却也经常倒映着蓝天白云,两岸树木郁郁葱葱,夏天的时候虫鸣盈耳,颇有一种百草园和三味书屋合为一体的感觉。高三时我的座位靠窗,那个时候不管碰到多少不会做的数学物理题,只要我把窗户打开,望着开阔的天空深呼吸两下,我的心情就会平静下来——在伟大的大自然面前,这些题又算什么,宇宙无穷,何苦为一堆字母数字烦恼不堪。高三的晚自习前,学校广播站会为同学们放歌,虽然班主任怕我们分心不让我们听,但我们还是会偷偷地把音响打开,有一次,广播台里放了《最炫民族风》,当玲花唱道“你是我心中最美的云彩”的时候,我正注视着窗外的晚霞,是啊,这就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云彩。
下一站的辉煌
时光飞逝,转眼间我已经离开渠中五年了,关于这五座楼的一切,也都成为了记忆。一栋又一栋的楼,一次又一次的辗转,恰如人生,永远在奔向下一站。渠中曾将我的外婆送向崭新的命运,也把我送到了远方,之于我,它是命运旅途的起始站,也会是我终生眷恋的地方,因为我在这里洒下的笑与泪,是我青春岁月的宝贵体验,也是渠中百年历史长河中的小小一瞬,我们彼此交融,永志不忘。
最后,祝母校一百岁生日快乐!正所谓百年风雨多砥砺,世纪新始又出发,希望渠中和它的万千学子一样,鼓足勇气与干劲,奔向光辉灿烂的下一站!
了解渠县中学更多资讯,请扫码添加关注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