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丰乐记忆!那些正在被消失或逐渐地被消失的老手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5-21 20:34:0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作者:十八爷 图片来自网络
      渠江源头,巴河西岸,是渠县上北路有名的乡场小镇丰乐场。丰乐,土著旧称张爷庙。据民国版《渠县志》载,丰乐场曾在唐高祖武德元年(约公元609年)设置丰乐县,废于武德八年,其后历代建置为丰乐场(乡)。丰乐场三面环水,地理位置优越,距周边的三汇、涌兴、文崇、龙会水旱路程各约二十里。农工商贸互通,交易方便发达。但毕竟是弹丸般乡镇,周边外围百姓把丰乐场叽之为“尿包场”。这尿包场有两层意思,一是场镇太小,说街这头跶扑趴,街那头捡帽子,那是有点儿夸张了。二是说当场天人潮涌动,你推我攘,喧哗热闹,冷场天冷清得狗都咬人。亦趣亦谐,褒贬有之,丰乐场也因此而名声响亮。

QQ截图20200522083920.jpg


      丰乐场街上就几十户人家,分辖两个生产队。一溜儿穿斗式木结构瓦房,家家都有内外厨式木柜台,可拆卸式木板门。每逢当场天,就把门板拆下来,支两条木板凳儿,搭个货摊儿租给赶流水场做小买卖的货主。屋内宽敞明亮,方便人货进出。也方便乡下赶场的人歇脚聊天,放个篓哇筐的。乡里人家从不设防,没谁说少了这丢了那的。也有那牵线搭桥的媒婆,引了谁家姑娘小伙子来这屋里会面相亲的。那时人们感情特单纯,姑娘小伙只要对上眼了,由媒婆把姑娘引到一边,问姑娘有没有意见。这时,只见姑娘咬着发尖搓着衣角,羞答答地点一下头,这相亲的事儿就算成了。媒婆领了姑娘以及姑娘家妈呀嫂的,去看看男方家庭,有个说法叫“查人户”。如果女方不满意,就会对媒婆礼貌地说声先不忙,这种情况下是不可以吃别人家饮食的,以免落下话柄。在男家吃了醪糟开水荷包蛋,这事儿就成了一半了。男家安排酒饭,请了亲房长辈为证,这叫订婚。有些人家要写“订婚书”的,也有不写的。午后,小伙子提了礼物随媒婆回访女家,从此后便有了来往,慢慢等着催庚看期摆喜酒了。也有在婚前交往中毁约的,如女方不答应婚约,那是要退还男方全部花销钱物的。那个年代成双作对儿,厮老终身,稀有婚变。说媒这一行还是很受欢迎的,正所谓“一家养女百家求”,谁家不想有个媒婆上门提亲呢。尊称她们是“月下老”是“红娘”。但人们总爱洗涮媒婆,戏称媒婆是“猪脑壳”,说她们嘴巴能说会道,麻雀都吸得下树。还有编成顺口溜唱的,说“媒人龟儿是个狗,这家喫了那家走”,“一个调羹光又光,媒人龟儿在喝汤”。说归说,听归听,相视一笑,皆大欢喜。


      一张小桌儿,一个小本儿一枝笔,对襟短褂,瓜皮小帽儿,手摇折扇,留了八字胡的嘴角略带诡秘的笑。坐在这里的是让人敬畏也让人鄙夷的的算命先生,他的话就像他诡秘的脸,让人捉摸不透。他对你说的,你不敢不听。他叫你做的,你不敢不去做。他总有套话的本领摸清你的根底,圆满地,不容争辩地为你解惑释疑。他全能吗,不是,你不理他行了。不理他也不行啊,这可是中国几千年传承下来的,老百姓信他,掐个时间看个期呀,问个前程防个灾呀。修房造屋,婚姻嫁娶,丧葬祭日,老百姓都有个美好的心愿祈求平安。有钱的人也信他,怕他们流年不顺生意蚀本倒了大霉。当官的人更信他,怕他们的祖坟葬歪仕途受阻丢了乌纱。官商人家舍得大把大把地花银子供着养着这帮算命的爷们儿,老百姓总得求着依着这帮算命的爷们儿。有那些等着算命择期捡八字的,也有那些闲得无聊赖在那里偷听别人隐私的,一张小桌儿总是围满了人。

u=825372763,633996226&fm=15&gp=0.jpg

      街头巷尾,是补锅儿顶罐的小炉匠,一边拉着风箱,一只手用铁钳子拍打煤渣熔化铁水,汗水调和着吹起来的煤灰给自己画了个大花脸,忙得鼻涕流出来了又呼啦一声收回去。熔化了的铁水被倒进挖了两个浅坑的、垫了草灰的桐子树木窝子里,右手端着铁水窝子,左手拿着用烂布条儿缠死的圆筒似的挨把子搪在锅罐烂眼内层,当铁水填满烂眼,两只手轻微着力,铁水漫过烂眼周边,用挨把子扒拉扒拉,或是用稀泥巴抹两抹,泡沙石撞两撞,一个铁巴子就完成了。百姓家庭,铁锅铁罐补个巴换个底常有的事儿,家家如此。


      乡场上总少不了有几家理发店,叫他们理发师,也叫他们剃头匠,都可以。乡亲们把理发说成“剪脑壳”或“剃脑壳”,所以经常有人互相开玩笑说你在哪儿“捡”的个脑壳呀。简单的理发摊儿一条板凳一盆水,就着个屋檐下靠墙边做起手艺来。讲究点儿的就租个门面,摆一张折叠椅,墙壁上安放个镜子,墙角挂个带龙头装热水的木扁桶,方便洗头。那个年代没听说过有什么“洗发露”,洗头都很节约地用肥皂,用自己熬制的碱块或皂角。新磨的土钢做成的修面刀,在长满胡须又要刮光头儿的大叔大爷们头面上刮得个呼啦呼啦直响。顺便掏掏耳朵、剪剪鼻毛。技术要求难度较高的是修眼睛,把那眼皮儿翻起来用刀口轻轻地刮,用刀口轻轻地啄眼角,躺在折叠椅上的人屏住呼吸滚着眼泪,那个高潮那个痒呐,真叫个爽。据说修眼睛可以祛风除寒,现在已经没有几个人会这门绝技了。遇上新生婴儿剃胎头,师傅是要多收几毛钱,喜庆嘛,图个吉利。还要把胎毛揉成个发球儿,叮嘱大人穿个红线,最好挂在蚊帐竹杆上或竹子颠颠上,说孩子长大了顾家、胆子大。那折叠椅拔开木栓,可以让人平躺着舒服地修面刮胡子。老一辈理发是有些讲究的,推、剪、修、刮起刀落剪都要分部位、分先后,不可以马虎。剃头匠在工作时不可以打赤脚,不可以挽袖子,胡子不可以倒刮。有时也有倒刮的,但一定要回刀顺过来,不然,顾客要找你说多话的。
u=866776575,1517316217&fm=26&gp=0.jpg


      乡下,裁缝这个职业很不错。那年头拜师学艺都有老规矩,要三年才能出师。第一年学针工,第二年学车工,第三年学裁剪。有“斗米针子碗米裁”的说法,说的是学裁缝学捏针要吃一斗米,而学裁剪只需吃一碗米就够了。还说当裁缝发不了财,你看那一针一线都是往外挑的,只有钉布钮那几针才向内挖,挖来又被咬来喫了。用针的人都知道,手工串缝挑边,度针抽线都是向外,就只有钉布钮回那几针才是向内的,布钮钉好后要用牙齿咬它几咬,使布钮尾巴紧扎楞绷挺拔,被笑说成是挖点儿“财”回来又遭你“喫”了。


      那年头经济不景气,平常要是帮忙给人连个线补个巴,乡亲们都要用劳力或其他方式真情回报你。特别是过年,乡亲们辛辛苦苦劳动一年,省吃俭用,大部份人家都是买土白布染青蓝色添身新衣服,虽是膏子布,老少有份,皆大欢喜。要是能买几尺花布或是几尺灯芯绒,那可要羡煞多少人啦。过年是旺季,裁缝生意特好,国家发的棉布票一年一人就丈把几尺,想多穿都没有,一身衣服“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成为时尚,所以,裁缝补巴也时尚。
u=3824558767,3849825485&fm=26&gp=0.jpg
      当年乡下,人们的观念很传统,服装款式很简单,大部分男人常年不穿内裤,姑娘少妇基本上不知道“文胸”为何物。妇女以满襟、春秋衫为主,裤子大多是两边开叉、前后换着穿的简便西裤。老人穿对襟短褂或满襟长袍、找腰裤子的居多。穿找腰裤子很好笑,腰杆上栓根绳子,把裤腰宽松的部分折叠起来裹进绳子,大叔大爷们在劳动时,偶尔会脱落一段儿开去,有同辈开玩笑说是牵的个“盐口袋”,顺手抓把泥沙悄悄丢进裤裆里去,引起一阵嘻哈大笑。男人们以中山装、军干服为主。也有学生装和青年装。人们要求衣裤宽松点儿,好使劲,线扎得牢实点儿不易破。孩子们的服装款式再简单不过了,上衣两个贴袋或无袋,叉叉(开档)背带裤,通带裤,大人们一般都不给小孩衣裤做口袋,为的是省下点儿布来打个补巴也好,却理直气壮地说是小孩子家有了口袋装石头儿,偷喫的放口袋里要遭耗子咬。当然,也有裁缝主动帮小孩做个包儿呀兜儿的,那小弟弟小妹妹们高兴得手舞足蹈,一张小嘴甜得很,要他帮你拿个什么做个啥的,他们跑得飞快。


      每逢婚姻嫁娶或女儿生小孩打三朝,乡亲们就把裁缝请到家里制作几天,男家要做过礼的抬盒衣服。女家要置办嫁妆,再困难也要给女儿做几身新衣服,还有蚊帐被套枕头类的。后来女儿生小孩了,要作全套婴幼儿衣裤,帽儿围涎包裙,还有背条披衣,还要分单的棉的。当妈妈的还要手工做一些,绣个花呀贴个银罗汉什么的,在女儿生产后的第三天,约上至亲伯母婶娘哥呀嫂的,挑了醪糟提了鸡蛋,背了肉哇面啦,风风光光打三朝看外孙去。


      当场天的丰乐场,饮食店忙得个不亦乐乎,蒸包子,炸油条。杂酱面条锅盔饼,羊肉蒸笼蹄花汤,糖盐麻花油果子,卤水豆干肥大肠。那食店里的跑堂小二哥,扯开公鸭般嗓子直吼“舅母舅母进屋坐哟,上街不喫肚子饿哟”,这些路过食店门前的,包着青丝帕子白布帕子的大娘大嫂们,有的停了停脚步笑笑走了,有的又笑又骂的进了食店。食店里有单个客人也有双个客人的,也有七个八个围一桌打平伙的。素面一碗七分钱,杂酱面一碗一毛钱,都收二两粮票。炒一份肉丝收七毛钱。打平伙的不管你是喝酒还是不喝酒,也不管你是人老牙巴软没有吃花生米儿盐麻花,一律算账平摊。一群人似醉非醉的,抹着嘴儿说着“妈的个比”走出店门,嘻里哈啦瞎侃瞎侃回家去。
u=2345023012,1384898678&fm=26&gp=0.jpg


      当街上人多拥挤不通,乡亲们玩笑地形容说是“猪儿市上打攮仗”。丰乐场的猪儿市场在场东北头,几丈开外就是骚土地,巴掌大块地方人挤人、猪拱猪,被踩踏得稀洼洼的土坝坝里,粪味尿骚味儿臭哄哄的,让路人掩鼻而过。关在篓子里的小猪仔,有序地排在最边上,时不时地被人们提起猪仔后脚,抓出篓篓外,小猪仔哼呀哼呀地挣扎着蹬刨几下后,无可奈何地被人们评头品足论长相说价钱。架子猪颈坎上都套着草索索,牵着卖。大猪一般不套索索,主人手里有根锤破的竹子棒棒,叫响壳,时不时地拍打几下猪屁股,响起竹片碰撞的啪啪声。几个被叫做“牵索索的”猪儿客,老是抢过草索索,有点儿脸厚那样的帮你品相评价。还有个别做生意的,从刚进入猪市的、还没有摸清行情的人手中,压价买过好的猪仔,再加价卖给其他人,人们都叫他“猪儿贩子”。


      丰乐场有丰富的石料资源,有单个单个的大石头和小石头,有被薄土掩盖的、整座整座的、面积过百亩的石山石岭,张爷庙座下的那个大石盘方圆里许,无一丝一毫缝隙,堪称地标。丰富的石料资源让很多优秀儿男以石艺谋生,叫石匠。当人们听见那铁锤敲打钢钻“叮当叮当”响时,开玩笑说“打点儿喫点儿,不打喫狗卵儿”。又说是“养儿莫学石匠,天晴落雨在坡上”。石匠可以把一块毛石理麻成四楞上线的条石,或开成平整光滑的石板。石匠里面技术好的、德高望重的被尊称为“石匠掌脉师”。在国家建设和老百姓的生活里,石匠都是个重要角色,小到凿个猪槽狗碗,大到修路建桥,粗到改土造田,细到雕花刻字,都离不开石匠。石匠是个重体力活儿,抡大锤,拗钢钎,喊起号子价天响,要是有姑娘大嫂路过,又正逢石匠开大山,那号子“哟嗨哟嗨”喊的下流得牛都踩不烂,女人们都很聪明,装没听见走了。有时也有喊到自家老婆的,被老婆骂着“瞎起一副瞅包”,笑一笑走了。
u=3509671177,4259206775&fm=26&gp=0.jpg


      石匠和木匠在修建房屋时经常同锅吃饭,石匠掌脉师和木匠掌脉师又经常同桌同席,传统规矩石匠为大,坐上席正位,因为万丈高楼从地起。乡下人祖辈修建房屋,是以几个柱头来计量建筑规模格局的。差的五柱,一般七柱,好的九柱。还要分真的五、七柱和假的五、七柱,柱与柱之间为一堵壁子,所以过去儿大分家有分了几堵壁子的说法。柱头多,房屋自然高大宽敞明亮,柱头少,那房屋不用说就是低矮窄小了。九柱房必须要有楼,七柱房大部份都有楼。五柱房很少有楼。那么假的五、七柱呢,就是每一扇排立只有中柱和檐柱三根柱头落地,大多是较穷的人家缺钱买木料,万般无奈才这样做的。


      丰乐场的冷场天,小炉匠就去转乡,随便哪个院子架起炉灶补锅补罐,随便哪家碰上了吃碗稀饭。剃头匠也有下乡包年的,那时包剃头一年收八毛钱或一元钱,或是八至十斤谷子。裁缝上门做衣服叫“做乡活路”,一天要做四、五丈布,收一元五毛钱。供销社职工送货下乡,担子一头是酒篓子,一头是针头线脑麻花饼子水果糖,走村串户,兼收废旧。路过田边地坎,人们停下活计,喝个干二两,和那货郎哥嘻哈嘻哈,闲侃几句,很是融洽。


      老百姓尊敬手艺人,称呼某某老师或某某师傅。各行各业的手艺人,都有他的祖师爷,都有他的禁忌,都有他的绝活儿。都有严格的行规和品行操守,都不会做那些坑人缺德的事,稍有不轨,万人唾骂,混不下去的。


      丰乐记忆太多太多,大部份正在被消失或逐渐地被消失。社会进步,文明进步,科学进步,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很多的优越和方便,同时我们也失去了一些纯朴的乐趣。农闲时挤一大屋子的人摆龙门阵,打扑克牌,吃爆米花喝咂酒罐,现在大都进城了,有几人知道你家隔壁住的是谁。坐在家里看电视,能有当年那种扛着板凳、牵着娃儿去几里外看露天电影那份乐趣嘛。电影结束了,打火把的、提马灯的、照电筒的一路长龙,把那电影故事情节说的说、学的学,好不热闹。要是谁家有什么急事,在大路上随便拦一个认识的人或不认识的人、只要是去那个方向的,要他帮忙带个口信,哪怕多走些路,哪怕是站在垭口上吼一声,那口信准能带到。


   闲下无事,摆个龙门阵。写不来大起大落,风云际会,写不来激情拥吻,床上翻滚。老百姓那点儿渣渣草草,鸡毛蒜皮的事儿,有晕有素,雅俗共赏,谐趣兼之。你身边有,我身边有,到处都有。虽不登大雅,就当我们一起搓麻将。

                                       日期:2013-1-5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发表于 2020-5-22 06:03:5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6:09:2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你改行了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8:43: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有小时候记忆,现在老房子也不在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9:01: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9:47:0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相恨见晚,继续加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9:48:3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此文写得不错,儿时的记忆,笔者应该在60以上岁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09:49:47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上海
很实用的文章,让我学到了很多~~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16:45:04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这篇文章谁写的啊,没看见作者署名呢?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5-22 22:4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文章写得好,把咱大渠县原来的乡风民俗通过丰乐场的人和事娓娓道来。别说了,还真是那么回事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