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下一页
返回列表 发新帖

《乡村记忆》之抬工及抬工号子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20 16:16:52  | 显示全部楼层 | 阅读模式 | 来自四川
《乡村记忆》之抬工及抬工号子

          抬工,也称为“抬脚”,一个有技术的、有团队合作精神的、很辛苦的重体力活群体。
        抬工号子,就是把体力劳动和山歌结合起来,为了更好地协调步伐,统一行动而独具特色的方言唱腔形式。抬工号子有浓郁的地域特色,音调高亢,语句粗犷,前呼后应,十分悦耳。抬工号子喊出了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也喊出了劳动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向往和追求。抬工号子喊起来,让人精神振奋,转弯抹角,爬坡上坎,以不可以被阻挡的磅礴气势,高歌前行。
     抬工,乡村里最常见的、非专业性的抬工队伍,以抬石头为主,兼抬一切可抬之物。根据所抬物品的规格形状,轻重大小,以及路况来决定人数和工具,一般由两人到八人组成。常用工具有龙杠,抬杠,短杠,大牛子,小牛子,垫肩(或披肩),打杵,大索,扎索,抠索等。
抬石头.3.jpg
     以抬条石为例,两人抬,用短杠,抬碰肩。两人肩碰肩相互借力,石头离地寸许与腿脚平行。一人拿短杠,一人拿套索,拿套索的负责套石头,不用喊号子,说一声“走了”,便有节奏地“嗨咗、嘿咗”,“嗨咗、嘿咗”,一唱一和地小碎步疾行。中途要歇气,说声“吆起”,到了目的地大大地“嗨”一声,不用解释,各自会意,约定成俗。
     四人抬可以用碰肩形式,叫“软抬”。也可以选择用杠子加牛子硬抬。套石头的大索压在1米长的牛子梁心上,牛子两头套抠索,抠索穿杠子,前面一人打头报路(领号子),后面一人艄尾,在号子的协调下,小碎步疾行。
六人抬,前面四人,用约1.2米长的牛子,牛子两头套抠索,抠索穿杠子。后面两人,套索兜底,这种抬法,有个很诗意的名儿叫“抬丁丁帽”。
    俗话说“前面的摆力,后面的甩力”,不管几个人组成的抬工队伍,都分工明确:前索后杠中牛子,各司其职。走在最前面的叫“打头”的,一般都是阅历丰富的青壮汉子,负责喊号子通报路况,拿套索,套石头。套石头靠技术也靠经验,既要四平八稳,也不能套老吃牢,套老吃牢了会很费力气。如果遇到不规则的峦坨坨石头,怎样套牢套好,很要技术和经验,稍不慎,石头脱落,既不安全也很麻烦。那要是滚落到路边水田或稀泥烂坑里,会让你束手无策哭笑不得。走在最后面的叫“艄尾”的,根据需要,用打杵点一点或拨一拨,把握着抬物的方向和控制队伍有序前行。
     打头的人腰杆挺直微微后仰,以顶天立地的豪迈姿势,小碎步均匀而稳健。艄尾的人腰杆挺直微微前倾,活像护犊的老牛,把抬工队伍的安全揽在怀里。抬工队伍中的任何一人,在号子的引领下,步调一致气韵和谐,相互关照相互提醒。乡下的人,下力的人,勤劳善良,忠厚诚实,没有偷奸耍滑投机取巧的,若有人感到自己肩上太过沉重,会大声吼“是哪个尖脑壳(喻老婆偷汉子)没有搭力哟”,吼归吼,依然咬紧牙巴挺直腰杆,哈嗤哈嗤地随队前行。
抬石头.2.jpg
    抬工活儿中有个奇特现象,叫“牛吃水”,牛吃水会把大部分的重量压在一个人肩上,没有人承受得了。牛吃水现象是一种人为的也是无意中自然形成的。牛子上用来穿杠子的抠索,多扭一圈就稍短,少扭一圈就稍长,如遇下坡路,那多扭一圈稍短的抠索又恰好在前面,抬后面的人有意或无意地一拱腰,杠子就压在前半截牛子上,顿时,重力向前倾斜,压得前面的人怎么用力也站不起来,这种现象,不管是不是人为的都是不可取的,要遭同行人唾骂的。
八人抬,很少有用八人抬物件的,一般是抬棺上山安葬亡灵才用八人抬,俗称“八大金刚”。八大金刚抬棺,用龙杠(也叫夹杠),套2米长的大牛子,大牛子上套小牛子,小牛子两头套抠索,抠索穿杠子,以龙杠为界,分内圈和外圈。如遇路窄,外圈的人不好走,可以允许一个人双脚离地蹬在大牛子上,只要杠子不脱肩,双手抱着吊着肩上的杠子,不用出力,既安全又丝毫不影响抬工队伍前行。
     抬工队伍在行进途中,人与人间距窄小,或物体庞大,或杠杠索索遮挡,后面的看不清前面的,中间的看不清两头的,全靠打头的报路喊号子。喊号子,是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出来的山歌体裁,前面一人喊,后面众人和。前面喊的是路况,后面和的是注意事项,还有那应对路况的策略,非常生动,非常有趣。
       打头的喊一声“有了”,回答曰“有了”,是说都准备好了。打头的喊声“起”,众人应和,杵子在手,杠子上肩,抬工队伍浩荡前行。“前沿大角”,“后沿小角”,是要转弯了。“左(右)手擦墙”,“右(左)手抱梁”,是遇到有高岩背坎了。喊一声“大路坦坦平啰”,众人欢呼,“走路当腾云啰”,把杵子提在手里,“踢踏踢踏”声响,整齐而均匀的小碎步欢快前行。“抬头望啰”,“往上升啰”,“搂就搂哦”,“越抬越好走哦”,“升就升啰”,“越抬就越轻啰”,是上坡了,队伍后面的人用力向前推送,绝不允许掉链子。“下脚”,“带溜”,“下一台”,“掉到来”,是下坡路了,队伍前面的人抬头挺胸,必须扛住后面的贯力。“滑得很”,“踩得稳”。“木桥两空”,“专踩逢中”。提醒各位要留意了。“路上筋筋畔”,“一脚就蹬断”。“天上明晃晃”,“地下水凼凼”。“天上麻鹞子在飞哟”,“地上牛屎一大堆哟”。是路上有障碍物了,各位须小心。“幺二拐”,“二面甩”,是遇到弯路了,要摆正位置放慢脚步。“楼上莲花台”,“步步升起来”。是说,上了这个坡,就是目的地了。
抬石头.1.jpg
     乡下抬工,只有抬高压线路用的粗大的水泥杆子才用十六个人抬,前后各八人,大牛子上套小牛子。物体长大,转弯不易。这时,团队精神,老一辈和新一辈抬工历来凝聚的团队精神,被发挥得淋漓尽致。抬工号子喊的价天响,气势恢宏,蔚为壮观。这场合,这机会,少不得有人培桥补路搭跳板,少不得有人帮忙扶一扶,拉一拉,推一推,或是帮忙换一肩。


渠县网 - 论坛版权1、本主题所有言论和图片纯属会员个人意见,与本论坛立场无关
2、本站所有主题由该帖子作者发表,该帖子作者与渠县网享有帖子相关版权
3、其他单位或个人使用、转载或引用本文时必须同时征得该帖子作者和渠县网的同意
4、帖子作者须承担一切因本文发表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
5、本帖部分内容转载自其它媒体,但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6、如本帖侵犯到任何版权问题,请立即告知本站,本站将及时予与删除并致以最深的歉意
7、渠县网管理员和版主有权不事先通知发贴者而删除本文

人言九派、我自三无
发表于 2020-7-20 17:22:1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中国文化,赶脚的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9:40: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抬工号子,悠久文化。团队凝聚力完美的体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19:46:08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渠江河边常听到。80年左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0 20:08:2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抬头望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1 04:40: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现在也能看见有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1 05:38:5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1 10:05:41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现在几乎看不到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1 16:36:1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四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20-7-21 18:42:0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 来自广东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回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快速发帖快速回复上一主题下一主题返回列表APP下载
关于我们
关于我们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帮助中心
网友中心
购买须知
支付方式
服务支持
资源下载
售后服务
定制流程
关注我们
官方微博
官方空间
官方微信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